第211章 养蜂技艺 (第2/3页)
负责出钱管钱,占大股;总裁潘姐则是和执行总裁龙七出工不出钱,占小股;潘姐的彩虹蜂场以及龙大叔的摩围山蜂场都纳入了新公司一起经营。
有了投资后,龙大叔都精神百倍,与潘姐正式见面的那一天,龙大叔特意将自己曾经获得的劳模奖章挂到了胸前,当年龙七被誉为七爷的劲头儿,似乎在这一刻又重新回来了。龙大叔送给了潘姐一个礼物,全市第三届仅有六十个的劳模奖品,接着龙大叔就开始招聘会计和出纳。
第一个来应聘的是可以通篇背诵《道德经》的杨秀才——杨得劲,他没有简历,初中毕业。在他看来,出纳就像是古代的账房先生般简单。自己掌握一万之内的加减乘除,肯定是没有问题。
第二个是来应聘会计的王大兵,他手写简历,毕业于北京哈工大。
龙大叔:“哈工大在哪里?”
王大兵:“在北京。”
龙大叔:“你不要蒙我。”
王大兵:“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证,本科,它属于分校。”
龙大叔:“哦,学的什么专业?”
王大兵:“管理专业。”
龙大叔:“毕业证呢?”
王大兵:“毕业证才丢不久。”
龙大叔:“又无简历,又无毕业证。”
王大兵:“可是能补一张毕业证,后面……”
龙大叔:“你学的到底是什么专业?”
王大兵:“体育专业。”
龙七听到他的回答,表示十分无语,但招聘启事在网上挂了一个星期,来面试的只有他们哼哈二将。
龙大叔想找的会计和出纳,不应是这样才对,但奈何招聘这么长时间了,为了不埋没人才,龙大叔只能先让他俩干着再说。
交给他俩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灯,显然相比较会计和出纳,他们俩更适合做电工。第二件事就是打扫厕所,厕所里的美女照片,让饱读圣贤书的杨得劲觉得十分龌龊,要不是看在两千块钱的月薪份上,恐怕他早就拂袖而去。毕竟,这已经比上一份工作多出了足足一千多。让他们俩最不明白的,这个蹲坑为啥要这么设计?两人分析了很久,才弄懂龙大叔的良苦用心,只有这个角度才能看到美女照片。
王会计是个十分好面子的小伙儿,春节前他要订婚,于是月供三千的他买了一辆越野车,当初多喝了几杯,没能飙过交警,只能将自己的爱车运到摩围山上。杨秀才的上一份工作是传菜员,因为不堪忍受女同事的授受不亲而愤然离职。最终,缘分让两个人相聚于摩围山上。
说了这么多,还是将焦点汇聚在养蜂技艺上。
养蜂这门技艺从古朝鲜时期开始,经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
在我国,养蜂季节大约为5至8月下旬,我国人民在深入了解蜜蜂习性的基础上,一般选安静、宽广、开阔而无障碍物的地方养蜂,合理制造利用了保护或摆弄蜂箱和蜜蜂的工具及蜂蜜加工工具。
传统养蜂技艺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早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就有用蜂毒治病、保健、滋补的记载。
分布在云南境内的蜂群有酿蜜型和非酿蜜型二类,种群繁多。但无论什么蜂,它的蜂群都是由蜂王、雄蜂、工作蜂和侦查蜂组成。
最具代表性的酿蜜型蜂群为蜜蜂,最具代表性的非酿蜜型蜂群为胡蜂。
下面就以蜜蜂和胡蜂为例讲述养殖技术:抓捕野蜂或选择蜂群来交配、过冬、装箱养殖、放山养殖、采收加工食用七个步骤。
所需用具为:交配室、育种室、过冬桶,防蜂衣、割刀、捕套等
养殖蜜蜂一定要有蜂桶。
蜂桶一般用空心老树做成也可用木板制作蜂桶由蜂桶、蜂桶盖,蜂洞三部分组成制作时,用干松毛或干稻草明火对蜂桶进行消毒杀菌但不能烧焦,焦味蜜蜂不接受。消毒后的蜂桶里面还要洒上诱蜂水,诱蜂水一般用蜂蜡泡水制成,然后用新鲜牛粪固定左右蜂桶盖,以保证蜂桶内蜜蜂生活所需的温度。而后,用牛粪封口时要预留出蜂洞供蜜蜂进出,蜂洞一般留在中央,也可留在两边。蜂洞口还要涂上蜂蜡,方便侦查蜂快速找到蜂洞。待封口的牛粪干固后,蜂桶就可拿去诱蜂放养了。
采蜜基本上一年两次(夏秋两季),有时隔在秋季大量采蜜,人们通过养蜂生产味美营养高的蜂蜜、蜂蜡、蜂皇浆、蜂毒等,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一劳动生活风俗依然相传至今。
许多家庭、合作农场和企业的养蜂场传承祖先创造的养蜂经验和风俗,同时采用先进科技养蜂法来管理蜜蜂、加工蜂蜜,每年大量生产蜂蜜和蜜蜂产品。
养蜂风俗于二零一七年10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养蜂采蜜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养殖业,大家熟知蜂农追花逐蜜,四季不休,怎么看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野蜂是大家避之不急的危险,却世代受傈僳族人追捧,成为他们犒劳家人的美食、增加收入的来源。
傈僳族与野蜂几百年来形成的驯养关系,更近于一种自然的游牧方式。
前不久,作者曾到德昌傈僳乡村采访这项神奇的习俗,亲眼目睹傈僳人捕蜂养蜂取蜂的过程,着实令人心惊肉跳、不可逼视。
傈僳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几经迁徙,现分布于泰国、缅甸、我国四川或云南等地。
德昌这支傈僳族人曾与世隔绝,锻炼出一项神奇的本领——驯服野蜂。
因而,他们又被称为野蜂部落。德昌傈僳人自古有一种说法:“三只土蜂能杀死一头牛,一窝马蜂能蜇死一个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