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56.平安沟的过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56.平安沟的过往 (第3/3页)



    国企改革。

    厂子的子弟学校初中和高中,开始对外招生了。

    但是得考试。

    平安沟的孩子们有福咯。

    小时候的竹笋炒肉有了用武之地。

    骆一航的三叔骆翔,就是那年考上的子弟学校,上的初中。

    那个时候,工厂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比村镇学校强的不止一点半点。

    村里的学校,一个老师带六个年级,甚至很多都不分课,教语文是他,数学是他,物理还是他,一个学校五六个老师就算多的。

    而子弟学校,每个年级,每一门课,都是不同的老师,一个年级就有七八个老师教。

    而且老师的素质也不一样。

    村镇小学教师中专毕业就能当,甚至有些年纪大的,学历只到初中。

    而子弟学校,一水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最起码是大专。

    连体育老师、音乐老师都是正经的师范毕业。

    每年都有老师被市里请去出中考卷子的。

    甚至,子弟学校还有素质教育。

    物理课化学课真的做试验,生物课真的做标本,体育课不光是跑圈,真的教东西,围棋规则、排球、足球、篮球、武术。音乐课有声乐、器乐、甚至还有钢琴课。

    懵懵懂懂的乡下少年,哪见过这个啊。

    眼界大开,视野拓展。

    跟着就是升学率暴涨,跟上村镇学校的时候相比。

    平安沟的少年们,一届一届念下来,有一半上了大学,剩下一半最少也念到了高中。

    只不过。

    原本的期望,回工厂上班的没有几个。

    随着三线厂的没落,工人不再是高收入群体,厂子后来都没了。

    骆一航这一届时候,厂里的子弟学校已经是最后的回响,他毕业后没两年,子弟学校彻底关闭。

    学校虽然没了,但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们,眼界是自己的,知识是自己的,纷纷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当年的平安沟少年,长大、成人、外出闯荡。

    发展的都很不错。

    就如同骆一航的三叔。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很多都在大城市打拼,落脚、生根、买房、成家,一批一批的老人被接走。

    平安沟也就落寞下来。

    按照正常的规律。

    平安沟这样的村庄,应该是因三线厂而生,因三线厂而亡。

    直到,骆一航回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