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北川老师的神勇,双开的魅力! (第2/3页)
跑去找他要后续。
再往后,就全是设定集和人物介绍了。
这一部分内容北川秀足足写了几百页稿纸,明明都是些生活中摘取出来的人物,但他还是费尽心思,又一步步改造成了更适合化的戏剧人物。
仅从这一点用心程度看,就可以感受到,《东京人》是北川秀真正想写好的作品。
北川秀这下是结结实实抛了一个大难题给她啊。
难怪说让她在家里好好休息一阵。
这么一本书,她要是不好好帮忙参谋下,肯定没法随随便便就发出去。
北川秀敢把这么一份偏草稿的东西递给她,也说明了他对她的信任。
“那就让我们来一起大干一场吧,北川!”
斋藤玲奈感觉自己瞬间从恶心的事情里解放了出来。
此刻的她眼里只剩下《东京人》的这份草稿,磨灭了许久的看文改文热情也高涨了起来!
1998年4月15日。
新一期的《北川》和《新文象》相继发售,前者一如既往的稳定,后者也延续了创刊后的势头,作为出版界的两大新巨头,都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
不过业内人士都清楚,由新潮社等老牌出版社联合而成的新文象出版社始终是北川系出版社的死对头。
即便他们已经放弃和北川系出版社竞争市场,后者也不会让他们好过的。
可以预见,北川系和非北川系这两大出版社之间未来必有一战,且胜者一定会彻底垄断日本文学市场,形成日本第一个出版界的托拉斯集团。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是以后可能发生的事。
业内人士吃瓜的时候,更多视线则是聚焦在了北川秀花了大价钱,近期隆重登场的新文学杂志《大众》上。
4月2日发售的第一期《大众》不负众望,靠着开业典礼的巨大流量,日本皇室的助攻广告等,在首刷日当天便卖出了不错的10.7万册。
对比那些成熟的出版社旗下的刊物,《大众》的销量不值一提。
但作为一个介于大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的“杂交产物”,在各种质疑和期待声中,《大众》能取得这种成绩,还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毕竟日本文学市场的体量就摆在那里,即便背靠北川文娱,要是随便开一本就热卖一本,那出版界也不会跟着陷入经济危机中了。
此次《大众》能成功的另一大因素,也在于岩井俊二、东野圭吾等人的鼎力支持。
这一批影响了日本当代大众文学市场的新兴作家们纷纷从《北川》跳槽至《大众》,加上日本文学学会的从旁协助,才让第一期《大众》有了如此高的质量。
当然,真正吸引人眼球的还是下个月发布的第二期——北川老师在开业典礼时明确说了,他会写一本新书来支持《大众》。
而且还是最敏感的金融银行题材。
《大众》的成功也让一大堆刚入职的新员工们放下了悬着的心。
大家都挺喜欢这个全新的杂志,编辑部也不像那些老牌出版社一样,存在着大量老人打压新人,职场里令人恶心的现象。
整个大众编辑部完全是北川编辑部和河出书房编辑部的缩小版,让那些原本希冀着可以加入河出书房的新员工们觉得这波也不亏。
可如果《大众》创刊失利,那么多的成本打了水漂,那再好的职场环境,再舒服的工作,也无法长久。
换个角度说,《大众》创刊号的成功也脱离不了员工们的众志成城。
刚加入的石田泰淳尤其能感受到公司里的那种凝聚氛围。
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摒弃了最开始对大众编辑部的成见,也不再有未来跳槽去北川编辑部,甚至是河出书房的念头。
他很喜欢这里,很享受成为这里的一员,也有着十足的冲劲,决心成为北川老师在大众文学上的开路人,成为和斋藤玲奈老师一样的大编辑。
“石田君,你的信笺。”
穿着蓝色工装的门卫大叔桥本雄大把手里的一封厚厚投稿信递给了正出神发愣的石田泰淳。
“啊,谢谢你,桥本大叔。”石田泰淳从胡思乱想中醒转过来,伸手接过投稿信,沉甸甸的分量让他心中一喜。
“哈哈,不客气。你继续工作吧,我去给其他编辑送信。”
桥本雄大瞄了眼自己胸前的大众株式会社员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