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2章 改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62章 改制 (第2/3页)

用租庸调,是因为大唐的土地政策,是均田制。”

    所谓租庸调,租是指田租,庸是指徭役,调是户调,也就是百姓缴纳的丝织物和麻织物,三者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三征。

    而租庸调之所以依附于均田制,是因为均田制是按人口分配土地,有人就有土地,所以可以按照人口征租庸调。

    唐初,十八岁以上的人,可以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叫口分田,这部分田只能种粮食,六十岁以后,田要归还给国家,另外二十亩叫永业田,可以用来种其他东西,永久保留,也能转卖。

    租在唐初,是四十税一,也就是年产四十石,只需交税一石。

    汉代是三十税一。

    孟子认为,十税一,就是王者之政,大唐初期四十税一,可见其施政之仁。

    庸则是每人每年需要为国家服役二十天,闰年加五天。

    调则是一户人,每年需要向朝廷缴纳娟二丈,绵三两,或者交布二丈五尺和麻三斤。

    这些内情,在坐的人一清二楚,刘晏便也没有解释。

    “但现在,”刘晏话锋一转,“人丁增长,官员腐败,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只要户籍未消,便强征其租庸调,无论病死或是战死,积征其三十年租庸,天下之人苦而无告,这足以说明租庸调的弊端。追到今日,天下兵起,土地兼并严重,版图空虚,各赋敛之司,不相统摄,租庸调纲目大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王赋所入无几,科敛凡数百名。”

    刘晏说到这儿,看了一眼李隆基。

    因为刘晏认为,这些锅,李隆基都有份。

    其中,刘晏还特别强调了官员腐败,因为官员腐败确实也是加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崩坏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没有计算机这类的统计计算软件,而均田制的执行又需要大量的统计计算。

    比如,根据均田制所产生的籍账政策。

    籍帐政策,籍是指户籍,户籍不只是一遍统计了事,而是三年一统,谁家生了娃,要入籍,谁家老人六十岁,要把口分田收回来,谁家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