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矛盾加剧 (第2/3页)
选择先逆李隆基的心思,如实道:“回圣人,臣以为,应该停止换钱。”
李隆基一怔,道:“为何?”
杨国忠把情况如实禀报。
李隆基听罢,沉思良久,道:“这些确实是问题,但坏钱的事,就这样拖着不解决了吗?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好钱都被大家藏起来,市面上流通的就全是坏钱。”
这个问题,杨国忠一时间也没解决办法,只得道:“臣以为,现在当以筹措粮饷,稳定商业为主,待边疆安定,再集中力量解决坏钱的事。”
“也罢。”李隆基也没有办法,只能同意杨国忠的话。
只是,他心里开始怀念李林甫、王鉷、杨慎矜这些理财能手。
不过怀念也只是一刻,因为他觉得大唐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肯定还有能人。
于是他话锋一转,道:“朕倡导官学,但如今州县之人都在州县科举,这样朝廷还怎么选拔人才?敕令,天下齐人不得乡贡,须补国子监学生然后贡举。”
李隆基这道令,虽然有着急选拔人才的心思,但是也不是突发奇想。
早在开元七年,李隆基就敕令,从州县里选拔“性识聪敏”的学子,入官学四门为俊士,也是这一年,朝廷规定允许百姓设立私学,有愿意在州县学校寄读受业者,亦予以准许。
开元二十六年,李隆基又敕令在州县里设置学校,把学校教育普及到了基层。
李隆基早年间,为教育打足了地基,只是后来朝廷腐败,奸臣当道,许多有学识的人进不了朝廷,都去节度使底下效命。
因此李隆基这道敕令,也算是想对前面打的地基来个丰收,把人才握到朝廷的手里。
只是官学的名额毕竟有限,普通的士人真的能挤进去吗?
若是挤不进去,又等于断了普通读书人的一条路。
有识之士一下就听出其中问题所在,但是都不敢反驳,都同声道:“圣人英明。”
……
朝会后,众臣各怀心事的往家走。
陈希烈也没有去政务堂,而是随众臣一道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