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五章 最盛之功【求订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一十五章 最盛之功【求订阅】 (第3/3页)

,将他们召集起来,修凿水渠,就成了一举多得的选择。

    曹操出城后,和荀攸,贾诩,边走边交谈。

    “离开荆州有些日子了,刘玄德,江东两边有什么新消息?”

    “刘玄德已领长沙郡,与刘琦形成联合之势。”

    “江东乱兆初成,孙策病危。我们最新探到的消息,是周瑜动用了大量的东吴密探,在找一个叫于吉的道士。”

    曹操骑在马上,往左侧看去。

    官道不远就是漳水,河面宽广,波澜滔滔。

    前方便有一处水坝。

    对漳河的治理,由来已久。

    战国时邺县县令西门豹,主持兴建了著名的引漳十二渠,对灌溉和水患治理,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由于年代久远,战乱,加之漳河频繁改道。

    这些工程被毁坏殆尽。

    曹操下令组织青壮,对这些工程进行重建,还下令在漳河上,建了一个大坝,叫天井堰。

    有了这道大坝,漳河水被拦出一座水库,叫堰陵泽。

    这样一来,水流下泄,便相对可控,沽水时多放水,水患时,则利用大坝对洪水进行调节。

    其原理与后世的三峡大坝,是一样的。

    天井堰以下二十里范围内,又修了十二个“墱”,每个“墱”相隔三百步。

    意思就是由天井堰下来的水,被十二个“墱”分出十二条水流。每个“墱”口都修有水闸,控制水流出入。

    “墱”就是人工灌溉渠。

    围出来的堰陵泽水库,保证了漳河水流的稳定。

    即使在枯水期,也可以发挥灌溉作用,使邺城周围乃至魏郡的广大地区,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在汉末,对国力是最直观的推动。

    所以修水利,不仅利于军事,且是强国固本之策。

    后世史学家对曹操褒奖颇高,其治水利民,利于后世之功是很重要的一环。

    邺城附近,充足的灌溉,让旱田亩产达到十多斛,水田更是可以收谷数十斛。

    同一时期的其他区域,土地亩产高的也就十斛左右。

    贫瘠地区,甚至只有三四斛。

    可见漳河上的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此时,曹操下来视察,有主管水利的官吏,逐一介绍各条水渠的进度,作用。

    水镜跟着旁听,不时露出思虑神色。

    郑玄手指漳水上下游,意气风发:“我神州之地,先民逐水而居,古来治水之功最盛。

    魏王所行,造福后代,利在千秋,非一时一地之争。”

    “这些需博览群书,有站在时代之上的认知,才能做好。如何?”

    水镜笑了笑,没吭声。

    曹操下令修筑水利,包括邺城内部,也增修了一条暗渠,叫长明沟。由漳河引来的水,从城西引入,绕了个圈,之后从东门出城。

    又在其上游,修了个稍小些的水坝,进一步控制水流。

    如此,邺县便拥有了一套相当复杂和先进的城市供水系统。

    曹操安排兵马,在大坝和小坝,分别驻兵,相互协防,形成军事布置。

    众人一路查看各项设施,初开春的时节,一些水利施工现场,已是人来人往。

    车马运送土石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荀攸等人看得兴起,议论颇多。

    不难想象,这些工程一旦竣工,会给邺城,魏郡,乃至整个北部平原地区,带来多大变化。

    冀州,将为此得到巨大的收益。

    这种收益,会让冀州本土出身的文武,愈发归心,形成真正的归属感,变得更忠诚。

    一行人视察结束,回到邺城,已是七八天后。

    三月中,一封来自北部草原的密信,送到了曹操面前。

    Ps:求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