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章信鸽圣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1章信鸽圣旨 (第2/3页)

哨就够了?或者干脆,领军大将想什么时候用就可以什么时候用?

    朱标忙跪下磕头:“父皇圣明!不过……儿臣要谏言父皇,此法虽最为迅速,效率最为快捷,但……但此举大违朝廷法度,更隐含绝大风险,万万不可成为常例啊……”

    “呵呵,起来吧,朕知道,知道。”朱元璋无谓地笑笑:“主要是云南此事,早就在预料之中,迟早都会发生,领军大将,出兵多少,皆早已定下,无非出兵时间的早晚而已,兵贵神速,能早发兵一天,便早一天平定反叛,云南百姓早一天安定下来……放心,这种事不会作为常例的。若是其他出兵事由,自然须得经过廷议,再加上兵部勘合,大将军领旨聚兵发兵,按照朝廷法度成例,该什么规矩还什么规矩。”

    “谢父皇!”朱标又磕了一个头,站了起来。

    “对了,允炆的病好了没有?”朱元璋问起孙儿。

    太子朱标本有一个嫡长子朱雄英,朱元璋之嫡长孙,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外孙,但长到八岁之时,却不幸因病夭亡,追封为虞王。如今的朱允炆实为朱标的次子,今年已九岁了,朱元璋生怕这个嫡孙又如同朱雄英一般早夭,是以知道朱允炆病了,格外关心,时常问起。

    “儿臣多谢父皇牵挂,允炆只是受了风寒,吃了药,已经大好,太医说再歇一天便可痊愈了。”朱标躬身道。

    “嗯,大好就好,可别像……病好了多歇几天,才九岁,少读两天书不打紧,重要的是要养好身子,别留下什么病根。”朱元璋放下心,却还是叮嘱道。

    “谢父皇,儿臣遵旨。”朱标又是一躬身。

    +++++++++++++++

    大明洪武十九年二月初四,成都府城。

    颖国公傅友德一身常服,如平常一样从他在成都城中的颖国公府的正堂中出来,只是与平常不同的是,今日得封敕命一品诰命的国公夫人竟然也过来送颖国公出门,夫人旁边站的正是他二人之子傅忠。

    “忠儿。”傅友德刚出门,忽又站住,回头对儿子道:“圣上已给你和九公主寿春公主赐婚,下月便要成礼,如此皇恩浩荡,你务必须得好好办差,莫辜负了圣上和为父对你的期望。”

    “孩儿遵命。”傅忠恭恭敬敬躬身回道。

    “夫人,为夫走了。”傅友德又招呼了一声。他与夫人成婚数十载,一直互敬互谅,恩爱如初。

    “老爷,一路小心,平安归来。”国公夫人含泪道。

    旁边的管家有些糊涂,国公爷就和平常一样,去军营中转一圈,过了晌午便回来,怎么今儿这么大阵仗,就和要出远门似的。

    傅友德告别夫人儿子,走到正堂前的庭院空地,钻进停在那里的小轿,转身坐好。

    管家见傅友德坐好,身子一直,正要朗声大叫“起轿”,却见轿帘又掀了开来,忙又止住。

    “今日应有从京师来的鸽信,收到后即刻送到军营来。”傅友德淡淡道。

    “是,老爷。”管家应道。

    轿帘放下,管家正要高喊,却见轿帘又挑了起来,忙又忍住,一口气差点没憋过来。

    “不得有片刻的耽搁。”傅友德淡淡说了一句,又重新放下了轿帘。

    管家等了一下,确认轿帘不再挑起,终于深吸一口气,喊出那句被憋回去两回的话:“起轿!”

    小轿吱呀吱呀不紧不慢地被抬入成都府城外的大明军营。军营之中,各位将军正在操练士卒。

    这是颖国公傅友德几个月前便下的严令,要求士卒每日操练,各将军不得随意外出,必须随时在营中候命。

    傅友德从轿中走出,不紧不慢地走入中军帅帐,在堂中主位坐下,通过掀开的帐帘,可以远远看到正在排队操练“刺枪”的士卒。

    成都府二月的天气依然有些寒冷,但这帅帐中燃有炭盆,使帐中十分温暖,令傅友德感觉到十分舒适,甚至还有些困意。

    傅友德在沉默中静静思索。

    昨日收到云南西平侯沐英的飞鸽传书,告知云南那些不安分的土司终于起兵。按以此前与沐英的商议,沐英必然会同时向朝廷发出鸽信。

    从昆明放出信鸽,半途的信鸽站接力一次,无论是京师还是成都,消息一天都可到。

    因此事早有预料早有准备,京师的朱元璋必将即刻给他下令,出兵平叛。

    从京师到成都的鸽信,也是接力飞传,算起来,自己今天便该收到鸽信了。

    自己等这份鸽信,已等了小半年,照着这些年茶馆说书先生常讲的书,一位叫罗贯中的先生写的话本,叫什么《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该做的准备都已做好,只在等这个“东风”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