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顾专家说得对! (第2/3页)
对比才更容易理解,韦专家深知这点,简单明了的让众人知晓。
同时丁院长等专家们也知道为何韦龄赏那张老脸反应这么大,京剧在英巡演,所花费的钱财和资源该是一个大数额,但收效甚微。
偏偏顾陆很轻松,一篇文章就办到了。
不!也不轻松,丁院长想着,这个轻松不指写文章简单,只是消耗的资源太少。
换句话说,京剧宣传——说不定,请顾陆来写一篇含有此元素的,说不定更出奇效。
紧接着专家们就开始分析这次实践案例,稍微截取点片段,因为感觉研究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再把复杂的东西模板化,最后量产。
第一步的理论研究就劝退很多人。
“目前国际传播格局依旧是[西强东弱],所以我们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具有挑战的。甄别国际话语环境,具体就不说了,偏离了本次讨论主题。顾专家的实践,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本次实践挺好的,是民间力量的胜利。顾专家赋予了太极阴阳鱼更新颖的身份,是虚构的,却是符合英国读者群体的。由此可以得出,挖掘民间意见领袖,官民联合传播应该是主推手段。”
“从深挖华夏文化内容,转变‘他塑’制约。京剧出海邀请了三位大师就是深挖,展现更深层的京剧文化看,表达效果并不佳。归根结底,文化出海是展示中国形象,衍生出来的是影响国际舆论和掌握国际话语权。”
“顾专家的实践案例,给我们最好的警醒是:新时代文化出海核心是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在这里看不到顾专家连载的短篇《克苏鲁的呼唤》,但可以想象,吸引英国读者们自发关注的肯定是好故事。我们华夏文化的底色是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与和平性。”
有总结,有反思,甚至还有条件反射的车轱辘话。
“需要政策支持保障,维系官民合传播华夏文化的出海传播策略。锐意开创华夏元素出海的新面向,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研讨会不是浪费时间,专家们很快就讨论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
可以预料到,方案会成为“文化出海指导方针”的重要参考资料。
实话实说,光靠写要达到这效果,很难,非常难。即便获得茅盾文学奖,哪怕是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难以对国家的政策有影响。
因为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艺术家(包括作家)的功能最多是宣传和监督,告诉别人机器有多少,或是说出机器某某零件出现故障。
顾陆自打《少年中国说》和《不朽的逃亡者》后,所走的路线已截然不同。
“如果要文化出海,不能光走高端化,也要接地气。”韦龄赏进行总结,“在音乐厅的京剧表演,观众基本都是精英阶级,而对文化传播初期精英阶层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大。英国看报习惯非常普遍,报纸上的连载,能接触到一个国家大多数阶层的人,更全面。”
瞧见了吗?众位专家教授,喊顾专家越来越顺口了,毫无疑问,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是承认了这年轻作家的重要性。
理论知识和指数储备差(和他们比起来)没关系,因为学术能力和储备丰富的专家不多,但也不罕见,能当先锋军传过来经验的,目前仅此一例!
首次研讨会结束,专家们各回各家,有熟悉的老朋友,三三两两聊一聊。
聊天中,有人提及了顾陆。
“北大中文系?北大有些浪费人才,跟着陆教授——也学不到多少东西,应该来我们外交学院。”
说话者是丁院长,也只有他才敢这样说。毕竟陆教授可是汉语言的权威教授……
是浪费吗?
不!咕噜大王很充实,当下甚至恨不得多长两条手臂。
太多新生来要签名了,顾陆手腕都有点酸疼。
面对充满崇拜目光的新生,很难拒绝。当然咕噜大王也乐在其中,否则想躲也能躲。
“卧槽卧槽,是真人,和我小时候在报纸上看见的样子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