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三国时期经济人口科技外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 三国时期经济人口科技外交 (第2/3页)



    在纺织业方面上,孙吴在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为最发达,孙权曾在开采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盐业都相当发达,在海盐(今浙江嘉兴海盐)、沙中(今江苏苏州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造船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孙吴政权建立不久,就拥有船舰五千余艘,并不断派出较大规模的船队,北航辽东,南通南海。其中大船上下五层,可载三千人。晋在作灭吴准备时发明将许多小船拼装成一艘大船的造船方法。这种大船称为“连舫”。

    人口

    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例如:“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等纪录。董卓掌权后,放纵士兵淫略妇女,剽虏资物。在面对关东军联合讨伐下,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曹操征徐州时,“凡坑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掠,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掠尽”。益州的刘焉、刘璋及荆州的刘表镇压叛乱,扬州因为孙策等人的战争,使得人口数都减少。

    当时的人民朝三个方向流动:由关中西迁至凉州或是南迁至益州、沿汉水迁移至荆州,各约十万户。由中原地区往东北迁移至冀州或幽州,再迁至辽东。鲜卑和乌桓也因为这波流民而壮大。最后也是最大一股,是由中原地区迁移至徐州彭城,再南迁至江南地区。当时“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孙吴立国的基础即建立在此上。例如:鲁肃、诸葛瑾、吕蒙、张昭及徐盛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自三国鼎立局势渐渐形成后,人民转而因统治者或战争而被迫迁移。曹操攻击张鲁时及攻下后,共迁部分的川东汉中居民入关中。曹丕建都洛阳后,迁冀州五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迁蜀人三万家至洛阳和关中。刘备领有益州,多次迁民于成都平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迁陇西居民以实汉中。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魏国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000人,总计郡县编户人口为7672881人。现代学者考虑到被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故认为三国末期约有3000万人,而东汉末年自曹操统一北方后,魏蜀吴三方势力的战争限于局部,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岭一带及魏吴相交的江淮之间,不再有波及全国并持续多年的战争,魏蜀吴又纷纷在其统治境内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招徕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复社会经济,人口逐渐开始恢复,至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