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零五章 不会再饿肚子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百零五章 不会再饿肚子了 (第3/3页)

去垂拱殿上早朝,不过这些年下来,早朝渐渐趋于形式,赵祯也就慢慢减少了早朝的次数。

    一般是三到五天才开一次,所以现在也就不需要再经常早上七点钟跑到垂拱殿去坐牢。

    “汉龙,这么早。”

    晏殊跨入政制院,看到赵骏也不意外,打了个招呼。

    “嗯,在家闲得无聊。”

    赵骏已经看了不少文件,还在看着,随口应付了一句。

    “年轻就是好啊。”

    晏殊来到自己的办公桌上坐下。

    赵骏扫视了一下办公室,问道:“希文公还没到吗?”

    此时包括夏竦、郑戬、富弼、文彦博、韩琦、庞籍、曾公亮、宋庠等人基本都到齐了。

    就差年龄最大的杜衍和范仲淹还没到,杜衍不意外,老头今年都七十五岁了,迟到一会儿是常有的事情。

    倒是范仲淹出奇地晚到,也算是一件奇事。

    富弼说道:“可能是有点事耽搁了。”

    说曹操曹操到。

    范仲淹迈步进入屋子,手里还拿着份公文,脸上非常高兴。

    “怎么了希文公,吃蜂蜜屎了,这么开心?”

    赵骏打趣了一句。

    范仲淹白了他一眼道:“好好说话。”

    “开个玩笑嘛。”

    赵骏好奇道:“是什么事发生了吗?”

    范仲淹把手中的公文扔在桌子上道:“你自己看。”

    赵骏把公文拿过来,劄子上面有农业部的印章,他顿时想到了什么。

    打开一看,就看到里面赫然写着,农业部下属的农学院和农业大学研究所经过广泛搜索,最终在一亩试验田中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

    “杂交水稻?”

    赵骏睁大了眼睛。

    范仲淹笑道:“是啊,也是农业部那边刚送过来,被我碰见了。”

    “太好了。”

    赵骏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可以自己给自己授粉产稻。

    但长期自花授粉的结果就是降低种植品种的抗病性、耐旱性等优良特性,导致产量大幅度减少。

    这就跟近亲结婚是一个道理,会让后代畸形的概率大大增加。

    如果想要完成杂交,就必须找到一株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的雄性不育水稻,然后与其它水稻授粉,完成杂交。

    杂交出来的水稻遗传大量优点,产量也会更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杂交水稻具备优势的缘故。

    大宋农业部也成立了十多年,这些年来一直在组建专家团队,往遗传学上大量研究。

    虽然没什么太大的研究成果,但至少也探究出了许多理论知识,在生物学上与科学院的生物学院一直在努力探究粮食增产的问题。

    只是想要搞杂交水稻非常不容易,要想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苗就难上加难,花了那么多年,才终于找到了它。

    赵骏马上做出指示道:“这确实是一个宝贵,但高中生物告诉我,杂交水稻必须要用三系法来维持,还要不断改善口感和质量,希望农学院那边好好利用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抓紧做研究。”

    “嗯,到时候我会批条子下去。”

    范仲淹点点头,接着又从怀里取出一份公文道:“对了,去年年末定的乌溪江引水工程今年就要开工了,财政部那边要拨款,你签一下字。”

    “老范你迟到就算了,还总是在外面拿些公文回来,就不能让他们放在制敕司吗?”

    赵骏调笑了一句。

    “我们可以等,百姓不能等啊。”

    范仲淹苦笑着摇摇头。

    “乌溪江引水工程?”

    赵骏接过公文扫了一眼,忽然一愣道:“是衢州那个?”

    “是啊,衢州那个。”

    范仲淹说道。

    赵骏沉默片刻,拿起笔签字说道:“让他们加快工程进度吧,百姓确实不能等。”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虽然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西部和钱塘江上游,有衢江穿流而过。

    但这里地形特殊,每到雨季容易发生洪灾,到了夏秋季节又容易发生旱灾。历史上的衢州,曾有“一年一小旱,三年一大旱”的说法。

    这是个历史老大难题,千年以来,多次旱灾让衢州百姓十分痛苦,人吃人的历史不仅在唐代,至民国都有。

    如民国三年,五月至七月大旱,稻苗自燃,民大饥,流离,掘观音土为食。

    一直到新时代挖了乌溪江引水工程才算是解决。

    如今大宋各地虽然生产力丰富,可灾害这种事情依旧频发,只是生产力提高了,朝廷有抗风险的能力,灾害的危害程度就小了许多。

    可这并不意味着大宋一直有这样的能力。

    人越来越多,粮食会越来越不够,现在的生产力轻松养活三四亿人绰绰有余,但如果人口达到七八亿呢?

    所以不管是各种工程还是农业技术水平,永远都要不断提高,让每一个百姓都能握住手中的饭碗。

    赵骏将手中批款项的条子签好之后,轻声说道:“以后,中华汉人,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