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六章:凛冬城与农民大起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十六章:凛冬城与农民大起义 (第2/3页)

强大作用。

    但它的确对战争形势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比如本该蓬勃发展的重骑兵,很快就在战场上失去了踪迹。

    关中的战争凶险而激烈。

    宋国的战斗力,并不如何强悍,尤其是在陆地上,常年生活在热带,已经让他们失去了悍勇,仅仅凭借着海军和帝国的海军在作战。

    帝国的强大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即便是燕国和宋国一起造反,也不能对帝国造成什么军事上的压力。

    在过去的两百年中,藩属国服从帝国的统治,这就是根本的原因,帝国拥有最强大的拳头。

    支撑帝国拳头的,则是每一个在田地中耕作的农民。

    一把稻米,一把麦穗。

    组建了帝国宏伟的大厦。

    而现在这个大厦的基础崩塌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帝国的大厦也将因此而倾塌。

    ……

    帝国的腹心终于出现了造反的百姓。

    在过去的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会有百姓反抗王朝的暴政,他们痛骂着皇帝,唱着朴素的歌曲,进行反抗。

    但这次不一样。

    这一次的造反更像是一场为了求生的反抗。

    这一次的造反是因为中央朝廷已经不能履行让百姓活下去的重任,于是百姓自发组织起来。

    这种组织力,也是帝国在过去的那些年中赋予和培养出来的,现在成为了推倒帝国的推手。

    帝国缺少粮食,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缺乏,帝国的官吏不可能完全将粮食分发下去,那不可能做的到。

    帝国的百姓从来都不甘心以奴隶的身份生存下去。

    现在也不甘心在别人的施舍下存活,亦或者在绝望中等死。

    淮河以北的大片地域都掀起了攻击官府的行动。

    他们将这种行为称之为“举义旗,清奸佞”。

    没错。

    大部分的义军,并不想推翻大唐的统治,他们只是单纯的将那些贪官污吏杀掉,然后将府库中的粮食放出来。

    所有人都认为是那些官吏故意不放出粮食,他们不认为皇室会故意饿死他们。

    但即便是一开始如此,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尤其是他们发现就算是将府库中的粮食全部释放出来之后,也只不过是多撑一段时日后。

    造反的性质就彻底变了。

    还存活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敌人,义军的领袖很快就官僚化,当初官府的官吏想要保存粮食,优先保证朝廷官吏和兵卒们吃,现在义军领袖如法炮制,同样选择了将粮食优先提供给自己的亲信吃。

    到了这个时候。

    一个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已经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人多粮少的现实,是客观而存在的。

    最正确的方法就是大家都饿一饿,起码死不了,还能硬撑着。

    但现在秩序一崩,正确的方法就不可能再用。

    现在是黑暗森林法则的时代,要优先保证自己的实力,保证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世道中活着,然后才能做出更多的事来。

    暴乱最先掀起的河北以及齐地,已经出现了大量饿死的百姓,局面惨不忍睹。

    各地的官府都开始据地自守,招募乡勇,几乎每一个有力量的核心,都在收拢粮食,粮食已经到了有价无市的程度,这更加剧了外围的粮荒,粮荒导致更多的人死去,见到这一幕的存活者,再次加大粮食的搜寻和把持,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就在这种局面下出现。

    在这其中一定有人在故意上下其手作乱,但在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根本就难以短时间内分辨,这是一场几乎每个人都参与的恐慌。

    飞鸽传书的便捷,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为了一种累赘,本来还没有发生祸乱的地方,提前收到了消息,也开始这么做。

    本来应该由百姓掀起了祸乱,在极多的地区,却由官府掀起,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极多攻击乡镇的义军,他们挥舞着锄头和镰刀,然后相互汇聚,然后在汇聚了足够力量之后,开始攻击城池。

    谁能够制止这场风起云涌的起义?

    ……

    洛阳的天子诸王和公卿大臣都在问这个问题。

    李慎再次吐血昏厥,这一次醒来之后,他的脸色已经苍白的难以恢复了,明显是心神损耗太大。

    这些年,他的压力实在是太大。

    这种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就不该压在他这个平庸的君主身上。

    民间的起义是从事件一开始就预料到的,但当事情真的发生在他面前,而且在短短时间就如火如荼后,他还是不能接受。

    “诸位爱卿,为之奈何?”

    李慎不知道他说过多少句为之奈何,但除了为之奈何,他说不出其他的话来。

    洛星辰上前一步,沉声道:“为今之计,只能是守住河洛和江淮,只要能保证江淮在手中,大唐就还有希望。

    然后再派遣一位大员出镇河北、齐地,尽量的维持秩序,以现在所得到的消息,即便是造反的百姓,也不是反抗大唐,他们只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已。

    只要朝廷有能力让他们活下去,收复应当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如果等到真的乱起来,等他们走上再也回不了头的路后,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陛下应当早下决定,拖下去的结果将是难以预料的,也是我们控制不住的,兄长在关中对抗燕国,如果不能早日让中原安定下来,必然会被连累。”

    从河北进入河东太容易了,而现在的河东防御空虚,很容易就会被抄后路。

    李慎宛如抓住救命稻草,但立刻又黯然下来,“朝廷从哪里筹集让山东灾民活下来的粮食?如果将粮食从河洛以及江淮运过去……”

    “陛下不可!”

    “陛下不可!”

    几乎在李慎话说出来的一瞬间,朝廷上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陛下,万万不可啊,如果将河洛的粮食运出,一旦山东没能平定,河洛必乱,难道到时候,陛下您要弃洛阳而走吗?

    长安已经陷落,若是洛阳也陷落,朝廷还拿什么去收拢天下,这对整个大唐的威望都是巨大的打击。

    关东虽然有些许乱民,但还不至于让朝廷冒这么大的危险啊。”

    洛星辰知道他们话中是什么意思,关东的灾民虽然严重,但这种大乱,人死起来很快,关东是缺粮,不是没有粮食,只要等关东多余出来的人死够了,剩下的粮食自然就吃了。

    这种想法虽然残酷,但的确有效,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到了粮食够吃的时候,关东还属不属于大唐那可就说不定了。

    大唐的藩属国因为距离遥远,本就和中原离心,如果不是多年来的政策倾斜,恐怕早就有所反复,如果等到占据天下人口多数的河北和中原真的反了,那大唐重建的难度,就会上升一个等级。

    而且河北一旦脱离掌控,那辽东就再次孤悬中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