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4章 大结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74章 大结局 (第2/3页)



    今天他们就是来试动力的。

    朱高煦诸大臣们来到车厢处。

    于谦这时也正站在车厢边上,然后向皇帝众人介绍。

    “这车头加车厢,全重四千斤。”

    “装的是单汽缸蒸汽机。”

    “锅炉蒸汽压力为0.3兆帕,锅炉内装有一个平放的汽缸。机车有两对动轮,由齿轮传动,轴列式为0-2-0。机车装有一个大飞轮,借助于它的旋转惯性动力,保持汽缸活塞的往复运动。”

    朱高煦把伏打电池改成了洪熙电池,但压力的单位等一些单位称呼都没有改,因为毕竟前世用习惯了。

    大明朝的第一台蒸汽车厢,比原时空1814年英国的第一辆铁路蒸汽机功率还要大了一丢丢。

    车厢长约十米,可以坐二十个人。

    原时空英国的第一辆功率比他们小,可以坐七十个人。(拖了五节车厢)

    朱高煦这边只有一节车厢,就要看看速度和拖力。

    皇帝当头率先坐到车厢里,接着各人纷纷进入车厢。

    坐了二十个人后,车厢开始启动。

    声音当然很吵,咣察咣察,震的众大臣们纷纷要捂起耳朵。

    因为只拖了二十个人,速度也比较快。

    朱高煦还专门派人在边上用大明新出厂的怀表测速。

    时速约十五公里,即三十里左右。

    他们五百米跑了两分钟不到。

    这个速度还算可以。

    但现在只有二十个人,一个车厢,如果要是拖五节车厢,一百个人,速度肯定要大降。

    当然,大明现在还早,还有的是时间研发。

    后续不但要改变汽缸数,还得研究内燃机。

    至于朱高煦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就得看他身体和运气了。

    他从坐上大明皇位的那天起,就呕心沥血的为大明进入工业化而努力,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把一穷二白的大明王朝,带入了工业化的进程。

    以后的路,就要看他儿子朱瞻壑了。

    洪熙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瞻壑进京。

    当天入驻东宫,第二天乘马车上朝。

    因为朱高煦自己都不怎么上朝,所以平时百官们上朝都磨磨蹭蹭,但听到太子来了,当天京师文武百官早早来到皇城外,大门还没开,就已经在纷纷讨论。

    此时经过近二十年的新学,京官们大概还有一半左右是靖难和讨逆战时的老同志。

    这些人从小都是学儒学长大的,大伙真是服了朱高煦,居然有把太子藏了二十几年,不对,是快三十年的皇帝。

    朱高煦当年起兵前,儿子就不小了,然后皇帝干了二十五年,太子已经接近三十岁左右。

    上朝当天,当朱高煦叫出太子时,满朝文武纷纷新奇的抬头。

    然后大伙心里都在叫,特吗的真像。

    朱瞻壑和皇帝一样魁梧高大,和年轻时的皇帝很像。

    太子进京师之后,皇帝朱高煦连续换了很多官员,包括京师和地方上。

    大部份都是年纪到了要退休的,换上的新官员,都是太子认识或指定的人,开始为太子铺路。

    洪熙二十七年,朱高煦让太子监国,他又开始离宫,没有人知道皇帝去了哪。

    朱高煦花了大半年时间,跑遍大明内陆,又去过济州,大员等地。

    此时大明的无线电已经铺设到大员,济州,马六甲,最晚年底就能铺到全国各地。

    当然,目前主要是各省府和总督府所在的地方,想要铺到各县府,最少还得一两年时间。

    皇帝现在虽然离宫,但很多命令都可以用无线电传递,相当有效率。

    只要皇帝在各省府内,京师的重要事务都能传到。

    而且皇帝带出去的船上就装有无线电,真是走到哪,办公到哪,非常方便。

    洪熙二十八年五月,皇帝朱高煦到叶路撒冷省,这是大明控制西亚最西的地方。

    两天后朱高煦来到苏伊士府,同时在当地下令,征召民夫,打通苏伊士河。

    河对面原本是马穆鲁克王朝的地盘,马穆鲁克王朝定都开萝,原时空奥斯曼帝国在1517年打到开萝,马穆鲁克王朝很有武德的聚集兵马,到城外与奥斯曼帝国决战,结果惨败灭国,全军覆没。

    这个时空,大明先灭了奥斯曼,又打到开萝。

    马穆鲁克王朝还是集中全国兵马到开萝城外与明军决战,都不给明军攻城的机会。

    结果同样是惨败,全军覆没。

    大明帝国在洪熙二十八年做了立国历史上影响最不好的事。

    征发当地民夫五十万,基本全是后世埃级和约蛋两国百姓,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