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 莫洛托夫鸡尾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四十三章 莫洛托夫鸡尾酒 (第1/3页)

    “你知道‘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来自于长期担任前苏联外交部长的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袁崇焕揉搓着一个泥团子,朝阮氏笑了一下,“一九三九年,莫洛托夫担任前苏联外长期间,与当时的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还包括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其内容直到一九四五年德国战败,二战结束之后才被公开,根据该秘密附加协议,苏联和德国将瓜分波兰,并在东欧、波罗的海和芬兰等地划分双方势力范围。”

    “因此就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的当年,德国入侵波兰,英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接着苏联也入侵波兰,并在当年的十一月同时入侵芬兰,苏芬战争就此爆发。”

    “这当时呢,芬兰士兵无论是参战人数还是装备水平,皆处于苏联的下风,在战争中,苏联轰炸机曾用燃烧弹轰炸芬兰的城市,杀死大量平民,遭到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

    “莫洛托夫便对外宣称苏联飞机没有向芬兰人民扔下炸弹,而是去贫民区为贫苦的芬兰人民空投面包,这一谎言被当时在轰炸现场的外国使团和新闻记者所揭露,于是芬兰军民便将苏联投下的燃烧弹戏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由于芬兰军反坦克炮数量极度不足,于是芬兰军方在之后持续的战事中大量生产燃烧瓶以应对苏联的坦克大军,因为坦克车的底部往往是防御最薄弱之处,当燃烧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烧时,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

    “部分苏制坦克设有外挂油箱,很容易被从外面打开后点燃,如果在近距离以燃烧瓶快速突击,坦克车的灵活性不足应付,就会立刻陷入被动。”

    “由于当时的燃烧瓶多以酒瓶为容器,芬兰军民便将他们的燃烧弹称为‘回敬莫洛托夫的鸡尾酒’……嗳,你不知道鸡尾酒是什么罢?”

    袁崇焕把揉搓好的泥团像捏汤圆一样掐出一个空心半圆,依次塞入硝石、硫磺、火药,把泥团塞得坚实无比,放在手掌上,摊开到阮氏跟前,“这鸡尾酒啊,是用酒与饮料、果汁、汽水混合而成的一种混合饮品。”

    “而燃烧瓶呢,是用汽油混合不同物料所制作而成的一种武器,与鸡尾酒混合各式酒品的原理相同,所以在外语中,燃烧瓶的别称就是‘莫洛托夫的鸡尾酒’。”

    “一般这种武器的制作方法,是在汽油中加入镁粉和切碎的橡胶,搅拌均匀后,等至橡胶溶化,再加入少量的机油,混合装入玻璃瓶中,用塞子塞紧瓶口,再用一条浸透汽油的布条扎在瓶口上,作为引线。”

    “但是目前呢,资源有限,所以我的方法是用泥土制作这种空心圆球,内胆填满火药,顶端留一个小孔,给里面的可燃物留下进入空气的地方,在上面再安一根引信,等到使用的时候,只需要点燃引信,扔到鞑子的战阵里就可以了。”

    阮氏朝袁崇焕手掌上那个黑乎乎的泥团看了一看,然后冲袁崇焕点头笑笑。

    她的笑容是极其纯净的一种笑容,光明干净,清澈见底,仿佛新出生的孩童那般无知无觉。

    袁崇焕其实很不愿承认,他享受的就是阮氏的这种无知无觉。

    倘或他方才的那番话是讲给了徐敷奏,徐敷奏必定叽叽喳喳地追问个不停,“苏联在哪里”,“芬兰是哪个国家”,“一九三九年对应的是哪个朝代哪个年号”……

    但阮氏就不一样,她对这些陌生的名字和事物没有丝毫好奇心。

    对她而言,“苏联”、“芬兰”、“坦克车”、“鸡尾酒”这些名词,跟“大明”、“后金”、“东林党”、“八旗军”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她见不到摸不着的人和事。

    袁崇焕跟阮氏相处了十几天之后就发现了她的这种特点,阮氏的全世界就只有袁崇焕和她的孩子,袁崇焕就是她的天。

    无论袁崇焕说什么,阮氏都会这样安静地笑笑,然后无条件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