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为什么袁崇焕不喜欢毛文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九章 为什么袁崇焕不喜欢毛文龙 (第1/3页)

    现代人袁崇焕代入了明朝人袁崇焕的角度换位思考了一下,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那个袁崇焕不大喜欢毛文龙,以及为什么后来袁崇焕要杀毛文龙时,孙承宗幕下的这一批文臣武将都没有反对了。

    用现代人的话来讲,这就是做题家碰上了关系户。

    毛文龙的升迁路线,在晚明的政治环境中,本身就是一个异类。

    按照毛文龙的家庭背景而言,最符合明朝人价值观的应该是走科举仕途的文官路线。

    如果毛文龙能通过科举考一个功名,那么即使他同样在仕途上获得了舅舅沈光祚的帮助,也不会遭受到那么多非议。

    因为晚明的文官体系本来就认可亲戚同乡之间同舟共济,否则先前东林党和齐楚浙党的党争也不可能持续了那么多年。

    而偏偏毛文龙考不上功名,他走的是武职路线,那在明末辽东的这一批文臣武将眼里,自然是两头都不讨喜。

    明朝人袁崇焕的心理是很好揣测的,他有进士功名在身,定然瞧不上毛文龙一路托关系走后门。

    再加上广宁惨败,王化贞应负主责,而毛文龙竟然在宁远之战的时候,既没有在正面战场上给予救援,而且还在天启皇帝要求毛文龙发兵的时候,忙着用东江镇要挟皇帝,拼命为王化贞求情希望免其一死。

    这在袁崇焕眼里,自然免不了以为毛文龙跟王化贞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蛇鼠一窝。

    既然一开始就不服气,待后来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并加以重任时,必定对毛文龙更加看不顺眼,觉得此人德不配位,空有虚名,徒有其表。

    再有呢,就是孙承宗作为一个晚明传统士大夫,挑人用人提拔人的时候要么要求德才兼备,要么就是以往有具体功绩的能人。

    所以他帐下的文臣,即便有少数没有考取进士的,也是茅元仪这样能写出《武备志》的名门之后军事专家,或者是孙元化这种精通火炮和数学的“西法党”专业人才。

    袁崇焕长久地和这样的一批幕僚文臣交往,如何能认可三十岁还没考过童子试的毛文龙?

    类比现代而言,这就是一个本科到博士都是清华北大的正统高材生,突然在工作中猛地碰上了一个连义务教育都没完成,职位是继承伯父,前期升迁全靠舅舅,平时还总爱夸夸其谈的纨绔二代。

    虽然说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筛选人而不是培养人,但是明朝人袁崇焕定然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

    这是特定环境下做题家思维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会承认一个没有功名的人在复辽事业上的成就会达到与他这个进士平起平坐的程度。

    至于武将,那不服气毛文龙的肯定就更多了。

    像满桂、何可纲这种靠实打实的军功升迁的实力派武将,平时辛辛苦苦冲锋陷阵砍人头,一转头就见毛文龙轻轻松松地靠亲戚关系就当上官了,那心里必定不舒坦。

    虽然靠关系当官是体制问题,但是能立下军功,肯为大明打头阵杀敌的武将,必定同时对大明这个体制无比忠诚。

    要他们承认这是体制问题,不是毛文龙个人的问题,那简直比让袁崇焕意识到自己是做题家思维还难。

    祖大寿是另一种情况了,祖大寿虽然也是靠祖上积累下的功劳当上了武将,但是他属于土生土长的辽西将门,对毛文龙这样的外来者本身就抱有排斥心理。

    何况毛文龙考取武举和不断升迁是直接通过在兵部的舅舅沈光祚运作的,这在祖大寿看来,自然是一个不可控制的异类。

    可以想象,如果后来受到崇祯皇帝重用的袁崇焕要利用关宁军复辽,则必然会顺着关宁军和辽西将门的意愿铲除毛文龙这个“异己者”。

    袁崇焕发现,如果他不是穿越者,他没有拥有知晓明末历史的上帝视角,他也不会喜欢毛文龙。

    甚至可以这么说,假设毛文龙没有在天启元年被王化贞派遣出海,而是一直留在辽西等到了来镇辽的孙承宗,毛文龙照样不会被孙承宗看中,照样不会跟袁崇焕交朋友,照样在这一批文臣武将中间两头不落好。

    因此毛文龙无疑是幸运的,袁崇焕心想,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他倒宁愿毛文龙去当他的“海外天子”,当他的东江镇军阀。

    这样毛文龙的才华和事业就都属于他自己了,名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