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救伶人打店除恶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一章:救伶人打店除恶虎 (第2/3页)

喝道:在劳康镇,我的话就是王法,谁敢不依!又见黄义明身后站着一众美貌女子,便对从众喝道:把这个白发老贼的双腿给我打断,摔到大街上去!把他身后的一众女子也给我绑到庄里去!而壮汉所带的一帮虎狼般的从人见众女子貌美好欺,一齐扑了上来。

    而此时赵凤英首先立身,对着壮汉一个巴掌煽去,壮汉猝不及防,未能躲过,顿时被煽肿了半张脸。壮汉当着众人之面被一女子煽了巴掌,失了颜面,顿时大怒,便右手从腰间把出利刃,左手上来要揪赵凤英,却被赵凤英就势按住左手,右腿起脚往壮汉小腹上只是一踢,壮汉顿时跌倒在地。赵凤英又猛扑上去,右手提起壮汉的腰带,左手提起壮汉一腿,将壮汉举过头顶,朝楼梯下扔了下去,壮汉连摔带滾,跌倒在街心。而楼上众看客观此情景,一齐叫好。

    而此时赵凤英身边的其她师妹,亦纷纷立身,对扑上前来的壮汉从众拳打脚踢,又将他们一个举过头顶,自酒楼的窗口朝街心扔,而这批从众原无一点武功,只会跟着壮汉欺侮百姓,在此场合又如何是众女杰的对手。此时但听得酒楼下街心一遍鬼哭狼嚎声,摔死的、摔伤的比比皆是。而跟随壮汉上楼、尚未及扑上来的从众,自知碰到了硬点子,拼命朝街上跑,酒楼上已空无一人。

    但此时壮汉站在酒楼下却并不逃跑,而是破口大骂:白发老贼,有种下楼,我与你决一死战。黄义明听罢自酒楼窗口跳至街心,众女子亦纷纷抢下楼来,当楼梯口而立。

    而此时壮汉叫道:虎儿快上!只见两只白额青睛老虎一左一右地向黄义明扑来。黄义明并不慌张,即时取下腰间软剑朝两虎头抽打起来。这一软剑长约丈许,是黄义明在岷江李顺堡学艺时,师姐顾桂英所赠,并告诉他此剑原自大蜀王李顺腰间的宝物,是一把百练而成的宝刀,却具有绕指柔肠的特点,在危急时使用,可增加一甲子功。而黄义明在与敌交手时,从未曾使用过。此时见两虎同时扑上,自知不是闹着玩的,因此第一次解下用于护身。而此两虎似亦知此软剑厉害,不敢近前,只是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地向黄义明扑着,始终不给黄义明以出手的机会。黄义明并不着急,只是把软剑舞的滴水不漏,使两虎近不得身子。而二虎猛扑黄义明二、三十次后均未得手,终于震怒,将身子一掀,欲用虎尾横扫黄义明,这是老虎最厉害的一着,因为老虎震怒时,虎尾横扫,即成“虎鞭”,有千钧之力。但如此一来,二虎恰恰暴露出了自身的破绽。黄义明利用此时机,左腿急退,躲过左侧老虎的虎鞭横扫,同时右手挥出丈余软剑,卷住了右侧老虎的虎尾,向右猛甩,而此虎顿时被提至空中,仰面朝天地跌落在地。

    不待此虎翻身振起,赵凤英突然手挥双剑向老虎冲去,对虎颈猛砍。赵凤英手中的这一对乌金剑果然是宝物,只两剑,虎头已被斩落在地。而另一只老虎见同伴已死,顿时震怒,狂啸一声,舍了黄义明便朝赵凤英扑去。黄义明则利用此时机,手挥软剑卷住了老虎的身躯,又是朝天一甩,将老虎仰面朝天地甩倒在地。赵凤英利用老虎跌地未起的机会,再次手挥双剑,将虎头斩落在地。

    而此时站在街边观战的壮汉,见两虎已死,跃身上马便跑,追随其左右的从众也是跟着四散逃跑。由于黄义明是初经劳康镇,无意杀人,任壮汉及其从众逃走。而先前拉二胡的老人,此时向黄文明躬身为礼,口称:谢大侠救命之恩。卖唱的女子则向黄义明磕头拜谢。黄义明叫道:姑娘快请平身。卖唱女子又转向赵凤英与其众师妹磕头拜谢,口称:谢众女侠出手搭救小女!却被赵凤英一把拖起道:你行这拜师的大礼,我们可担当不起。

    黄义明转向老人与年轻女子发问事情的起因,老头回答道:老儿宋好乐,杭州人氏,为大明音乐名家朱载堉(1536—1611年)之徒、明室宫廷雅乐“太乐署”乐师。明亡,携小女倩雯辗转流落南边,靠卖唱谋生。漂泊至劳康镇之初,原与酒楼主人也即适才被女侠摔下酒楼的壮汉约定:容老儿与小女在此酒楼卖唱三个月,所得二五分成。老儿一钱银子都未尝少给,这酒楼主靠小女卖唱赚了不少钱。不意两天前该楼主也来听小女卖唱,因小女貌美歌好,就提出要纳小女为妾。而此酒楼主名声甚差,老儿当然不愿意,告之吾等父女只卖艺不卖身,酒楼主却道:你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限你三日内必须把女儿盛裝送至李家庄园。今日仅是第二天,老儿父女俩原想今日唱毕,晚间逃离此地,不意酒楼主白天即来抢人。

    黄义明又问老头何为“宫廷雅乐”,老头回答道:大侠有所不知,所谓“雅乐”,原指华夏正统宫廷音乐,多用于帝王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会、宴享之典礼。其始自上古黄帝,成体系于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后传之于高丽、日本、安南。西周雅乐有“六乐”, 含黄帝之《云门大卷》、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商之《大濩》、周之《大武》。乐配之以舞,以祭天,以祭地,以祀四望,以祭山川,以享先妣,以享先祖。 六乐延之春秋,用以郊社,以祭天地神明。用以禘尝,以祭先祖。用以食飨,以行宴乐。 用于乡射,以行乡里比射。用于王师大献,以庆凯旋。六乐主庄严、肃穆。而时至春秋末,“礼崩乐坏”,“郑风”大行。史载:魏文侯“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是以孔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主张:“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孔夫子出,整理周代雅乐而入《诗经》,分“风”、 “雅”、“颂”三部分,史载《诗经》三百零五首,孔子皆可弦而歌之。因此周代雅乐,因孔子而传后。 时至唐代,雅乐之用,施于郊社、宗庙、乡射。郊社,谓天子祭祀天地之国家大典。 宗庙,谓供奉历朝天子牌位、行祭祀之礼。乡射,谓天子以射礼简选诸侯。 而雅乐之用,又可归为吉礼(祭祀祖先)、嘉礼(皇帝纳后)与宾礼(迎接使臣)三类。而唐代之所以重雅乐,是因为唐初朝臣以为陈之亡国,因“玉树后宅花”而起,齐之亡国,因“伴侣曲”而起。而高祖李渊则据此认为:《伴侣曲》与《玉树后宅花》实为亡国之音,其根子在于:雅乐不振,郑风得盛,因此坏帝王心术,并感叹:“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特派人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 高祖又于蓬莱宫内专设教坊,教授雅乐。 而时至明代,雅乐之设仍沿袭前朝旧制, 宫廷乐,分祭祀乐、超会乐、宴飨乐三类,宫廷乐舞,则分文、武舞两类。祭祀乐,多用于祭祀乐舞及乐曲。超会乐,多用于郊丘庙社祭祀、朝贺等场合。宴飨乐,则用于宫廷类宴会。

    听罢老人这一番有关雅乐的议论,黄义明大为叹服,说道:雅乐之振,实关国家兴盛,而郑风大行,则为亡国之音。现今逆伦邦逼年轻女子脱衣竟美,亦即郑风也。随后黄义明又问老人对前程有何打算?老人回答:听说明室已亡,清一天下,想带小女辗转返乡谋生。

    黄义明道:老丈故乡杭州,去此数千里,三藩之乱,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