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黄义明奉命寻师姐求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黄义明奉命寻师姐求艺 (第2/3页)

闻并非空穴来风。

    顺着微光,黄义明沿石阶而下,以为快找到古堡出口了,走到路的尽头才发现,透亮的地方是一个人头大小的气窗,外对着岷江万倾水面。顺着气窗外望,日光在眠江的水面上闪耀。又是一声轰然巨响,他掀人更深的底层。

    这次这黄义明没有吓昏,而是镇静多了。他他发现自己站立在一个巨大的有弹性的软垫上。黄义明已逐渐习惯了古堡中的黑暗,借助气窗透过的微光,不用手电筒,也能看清堡内的陈设。第二层库房也是巨大的兵库,与第一层所不同的是:这里陈列的是弓箭和盾牌。他随手拿起一张弓拉了一下,好厉害,居然仅拉开了三分,看来大蜀军战士都是了不起的人。黄义明这时发现,古堡的库房与库房之间是利用翻板结构来连接的。人能下得去,但上不来。这样的设计,也许是大蜀军害怕内部出叛徒,而自断后路。那么前面一定有出口!黄义明继续前进,在第三层库房中陈列的是数不清的长武器。有矛、斧、砍刀、钩连枪……,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库房中央兵器架上插着一支一丈多长的矛,矛柄上刻着  “燕人张飞” 的字样。张飞是三国时人,比李顺生活的北宋年代要早了七百多年,他用过的武器竟然被放置到这里,这说明大蜀王是一个收藏古兵器的爱好者。

    在库房的第四层和第五层,有着堆积如山的铠甲和马具,还有很多突火枪和突火炮。这中国最早的火药兵器。看来李顺真是活着进入李顺堡的,他没有甘心于失败,而是一直想复国。

    黄义明对活着走出李顺堡有了信心。因为虽不能退回入口,却有把握找到出口;而从石阶小路前方气窗的位置来判断,距离岷江的水面已越来越近、出口一定就在接近岷江的水面上。但是对于能否在李顺堡中找到师姐,黄义明却心中无底。

    进入第六层库房后,黄义明大吃一惊,因为这里储存的不是兵器而是书籍,在小路两侧陈列的书架上,堆积着许许多多的线装古书,还有一部分文字书写于竹简之上,用线串着。这显然是先秦古籍。看来大蜀王李顺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黄义明随手拿起一部线装书,封面上写的是“大蜀雄军名簿”。还有一本书页里用密密麻麻的字写道:“豪宗王某不法,侵夺人田,正法,还佃民张洋旧地十亩”。 这是大蜀政权惩办豪强巧夺民田的裁决书。书架上还有一捆厚厚的竹卷,我打开一看,卷首竟刻着 “竹书纪年” 四个大字。按前人的说法,这是先秦古籍,被晋人发掘,佚于唐代。看来此书时至宋代,仍在传世。

    黄义明此时感到腹饥难忍,心想无论能否找到师姐,得赶紧出堡。便无心浏览书房藏书,顺着前面宛延弯曲的石阶小路,急步前行。当进入第七层库房后,了,已看不见前面气窗中透过的亮光。因为周围是一片灿灿金光,把高大的库房映得通明。原来这是大蜀国的金库,路边堆满了数不清的金锭、银锭、布帛和绫罗绸缎。无法估价这些财富的价值。

    当进入了第八层库房,“粮食!”“粮食!”黄义明高兴得双脚直跳。这下可饿不死了。原来这里是大蜀军的粮库。堆积着如山的米袋、面袋和各种新鲜瓜蔬。而据估计,这里的储粮,足可以供万人大军吃上一年。奇怪的是,从大蜀政权建立至今已过了近七百年,为何粮库中的东西还不腐烂?黄义明此时方发现,尽管堡外已是盛夏,而堡内气温却凉爽益人。心中暗道:莫非大蜀军发明了一种能使被储藏物品不腐的恒温?看来自然界中未解之谜尚有很多。

    黄义明已走向石阶小路的尽头,前面出现了丁字路口。李顺堡的出口看来就在前面了。路口旁是一口数十米见方的深潭,潭水清澈,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大鱼正在水中遨游。潭旁立有石碑一块,上书“长寿泉鱼池”。看来这里是大蜀军的水源和渔池。这口潭显然与岷江水源相通,这些鱼无疑来自岷江,捕之不尽,用之不完。在潭傍黄义明掬水痛饮,拿出干粮饱餐,顿觉精清气爽,消除了全天疲劳。

    顺着丁字路口右转,路的两侧排列着许多大灶台,一根根特制的长烟囱通过一根总管延伸到气窗之外。灶内残烬依然,灶旁则是数百张石制桌橙。这里显然是大蜀军的伙房,莫非李顺堡内还真有人活着?是人?是鬼?想到这里,黄义明一身冷汗。

    透过气窗外望,这里已和岷江水面持平,岷江上落日的余辉,正映得江水一片通红。黄义明以为他终于可以出堡了,尽管寻找师姐着,心中却一阵喜悦,大踏步地向前跑去。

    “堡内有人!”突然间黄义明突然惊恐地叫了起来。原来路径稍下拐角处有一块能容纳数百人的高台,台的正前方是一对巨大的“水晶玻璃门”,阻挡着岷江万顷碧涛涌人堡内。借着落日的余辉,黄义明清楚地看到:身材魁梧,面色乌黑的大蜀王李顺面向岷江,手按宝剑,目光炯炯地坐在王位上望着他,大蜀王身前是一张书案,书案正中放着一个斗大的木盒。木盒旁边则陈列着大蜀王征战用的金玉雕鞍。大蜀王两侧对坐着数十名文武将官,手中持笏,目光安祥。文武将官再下,又对站着数十名持戟的卫兵。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蜀王殿。

    “堡内有人”蜀王殿上回响着惊恐的叫声,但是没有任何人回答。莫非他们都死了吗?黄义明惊恐的身上每根毛发都竖了起来。惊魂少定,黄义明上前细察,发现蜀王殿上站立的.果然都是死人,只是他们容貌如初,坐而不倚,立而不倒。

    正在惊恐之时,黄义明却突然听到一声稚嫩的喝声:“何方妖人竞敢私闯堡内打搅我母清修!”黄义明定睛一看,发出喝声的竟是一位年仅四五岁的男孩,自蜀王殿后的拐角处走出,其身后跟着一位年似二十余岁的美貌妇女,正是他朝思暮想的师姐顾桂英。令黄义明不解的是:师姐年长出他许多,在师姐与他分离之时,他还是一个十余岁的孩童,现一眼看去,师姐年龄竟与他相仿,因何师姐容颜不老,永葆年轻?

    黄义明叫了一声师姐,跪地便拜。顾桂英尚能识得师弟的容貌,急上前双手扶起道:这是拜师之礼,你这样拜我,我如何承受得起?顾桂英又对身边小男孩喝道:不得无礼,快叫师叔!小男孩甚知礼节,向前双手作揖,用稚嫩的声音喊了一声师叔。随后便是师姐弟二人坐在大蜀军的伙房石橙上叙归。

    顾桂英说道:那年我从师傅学艺初成,养父顾炎武让我嫁辽东人刘肇基。刘肇基后因功,官迁辽东副总兵。李自成入京、崇祯帝死,刘肇基随史可法退守淮扬一带,官加左都督、太子太保。清兵围扬州,史可法邀诸将赴援不至,惟独刘肇基率所部四百人自白洋河驰援,守北门。清大军尚未集,刘肇基建议史可法主动出击,背城一战,以败中求胜。史可法不懂军事,只准固守。至清大军至围攻破城,刘肇基率所部四百人巷战,格杀数千清兵后一军皆没。副将乙邦才、马应魁、庄子固等皆同死。我原欲与夫君同死城中,但已有孕在身。夫君要我务必出城赴川寻其师青城道长,照顾生下此子,以为刘门留后。我无奈杀出血路出城,入川后千方寻访青城道长入得此堡,生子撫育。现你来得正好,可代我出堡照料此子、传授武功,我将追随夫君地下同去。

    黄义明说道:师姐何出此言?且师傅身死,大明已亡,师傅派我寻访至此,是为了让你代师传授我武功,以诛除卢逆,夺回岳武穆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继存中华文脉。言毕遂告知师姐自入堡之后,明亡旧事。

    顾桂英听说国亡师死,放声痛哭,跪身向南方磕了三个响头。起身道:我追随夫君于地下的意愿已决,你不必再劝。但我一定会遵从师傅的遗嘱,传授全部武功给你。你先歇宿一夜,明日起我即传你武功。

    此时岷江上的余辉已渐消失,蜀王殿渐变黑暗。顾桂英拉起黄义明的手走到蜀王案前,但见案上的木盒用朱漆写着:“大蜀王镇国之宝”七个大字。顾桂英用手打开盒盖,但见从盒中缓缓射出一片光明,把蜀王殿照得明如白昼。原来盒内是一块重达数斤的玉印,印柄上镶着一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蜀王殿上的光辉就是由这颗夜明珠发出的。印的一角残缺,用黄金镶了边。顾桂英向黄义明解释道:“大蜀王镇国之宝”是李顺的玉玺,亦即大蜀王发布公文的用印。玺柄的夜明珠据传为西周穆王远游天山时,西方女王西王母的赠物。当时在离别宴会上西王母赋诗:

    白云在天,    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    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    尚能复来?

    周穆王答诗:

    予归东土,    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    吾顾见汝。

    此及三年,    将复尔野。

    为了表示诚信,周穆王解下腰间玉带相赠。西王母则回赠了这颗无价之宝——夜明珠,这也就是古书中所讲的王母珠。

    玉玺本身也是用一块无价珍宝 “和氏璧” 雕成的。据说春秋时卞和得玉于楚山中。献于楚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