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5章 责任越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第415章 责任越大 (第1/3页)

    「力同厂长」

    「李副主任」

    古力同下车后便见李学武迎了上来,笑着主动伸出了手。

    「人逢喜事精神爽!」

    他握住李学武的手晃了晃,打量着江湖「后浪」笑道:「是该给您道一声恭喜啊!」

    「哎呦~多跟您学习~」

    李学武知道古力同话里的意思,他授奖的消息报纸上有。

    这会儿哈哈笑着寒暄了几句,又在古力同的介绍下认识了二厂的其他几位负责人。

    因为是业务会谈,所以二厂来的最大领导就是副厂长古力同,其他人则是部门领导。

    众人说说笑笑,完全是一副合作双赢的态度,毕竟京城工业圈里都知道轧钢厂的合作宗旨。

    三楼,小会议室。

    委办已经准备好了热茶,在李学武迎着二汽厂领导上了三楼的时候,景玉农也出现在了走廊里。

    众人再次寒暄介绍,一边说着,一边进了会议室。

    按照准备,宾主分两边落座。

    轧钢厂这边倒是很简单,景玉农为首,李学武和负责技术工作的夏中全分坐两边。

    古力同很了解业务,也懂技术,一开口便是能看出功底。

    其实说起来,二汽的发展并不慢,完全是底子薄,外部限制太多才造成的现在状况。

    五十年代,是国内卡车的起步和诞生阶段,六十年代,还正处于不断探索,沉淀积累关键时期。

    现如今,成绩较为出众的卡车企业有重汽、柳汽、陕汽、江淮、东风等厂家。

    这一部分企业应时代和政策的影响下,脱离了外部援助,开始自主研发,算是给未来汽车工业奠定了生产和发展的基石。

    说自主研发的艰难,那是看不见未来的难。

    黄河汽车制造厂最初的技术人员只有五十个,真正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被动选择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这条路。

    最困难的时候就连模具都是技术人员手工制造的。

    最后当然也是不负众望,六零年便生产出了我国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JN150。

    同年6月份,又研发出了黄河JN250-6X6越野卡车。

    前期轧钢厂在考察特种车辆制备改装的时候,就有考察过国内比较先进的重卡和轻卡。

    包括一七厂的解放汽车CA140。

    当然了,CA140的毛病太多,质量问题太过于严重。

    受时代和历史元素影响,五十年代末期,产品质量问题特别突出。

    所以在六零年到六三年期间,一七厂是完成了一个三年整顿的。

    相比较来说,一七厂命运多舛,六三年刚刚完成质量和管理整顿工作,又赶上了去年的大学习。

    李学武在羊城接触过一七厂的领导,包括轧钢厂跟一七厂也有合作。

    因为要发展汽车工业,所以对一七厂的经营情况有着很深的了解。

    如果用李学武的话来说,那就是企业管理比较混乱,不仅仅是外部因素干扰,内部困局也较为严重。

    尤其是现在与北边的关系非正常化以后,没了毛子哥的援助,所有的技术研发都需要自己。

    一七厂比黄河厂的体量要大的多,技术人员也多,但工作量也大。

    好在是人多力量大,***年定型新的CA140,即便是手搓出来的。

    但其也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代表国内已经完全脱离了引进和仿造,可以自己研发制造卡车了。

    如果对CA140不是很了解,可以看看东风EQ140,就是它的前身。

    东风EQ140可以称得上是一代神车了。

    除此之外,还有卡车届的大佬企业——二汽,也开始在今年建厂。

    这里说的二汽非今天参与会谈的京城二汽,第二汽车制造厂还是五二年教员提出建设的,是亲儿子。

    按照国家建设需要,生产重型卡车的有一七厂、黄河厂,生产轻型卡车的有飞跃,唯独中型汽车生产是空白。

    所以前年的四月份,一机部正式提议,要再建设一个可以生产一吨至八吨各种载重汽车的中型汽车生产基地。

    李学武了解过,二汽选址在了十堰炉沟子。

    至于说为啥选址放在了这个地方,有进出川省的读者都知道,往北来,出川还是进川,铁路都要经过十堰。

    而在十堰,有的车次会更换火车头,在换车车站,有的时候你就能看见二汽选址于此的原因了。

    重工业生产条件极为优越,充分满足汽车卡车这样的重工业项目。

    为啥说二汽是大佬,不仅仅是从选址上能看出来,就连工厂建设都比一般人强太多。

    李学武对历史还是有些了解的,过几年要调拨十万人参与工程建设,足足干了九年才完工。

    如果说一七厂是东北的长子,那二汽就是西北的长子。

    这年月无论是建设条件,还是生产条件,都称得上是非常简陋了,要啥啥没有。

    但谁让二汽有个好大哥呢,一七厂把CA140的全套图纸,技术人员都转给了二汽,副厂长都送了。

    越是了解这些,李学武越是眼馋,如果真有这般力度支持,轧钢厂的汽车制造厂早干起来了。

    陕汽的SX250、红岩CQ260、CQ261、柳汽的飞跃牌130、南汽的D35、NJ50A、NJ70A、巢湖的130、上汽的SH130、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东方红665等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当然了,还有今天参与会谈的主角,京城二汽,以及京城二汽的争气车BJ130轻型卡车。

    从这一时期的重、轻型卡车生产企业发展来看,绝大多数工厂还是延续着自主生产所有零部件的传统。

    应环境和政策要求,也是为了防备需要,只能背负沉重的生产包袱。

    二汽为何建厂需要九年,那是国之重器,行业基石,有了一七厂和二汽厂兜底,轧钢厂也好,京城二汽也罢,才能坐在这讨论零部件采购供应链的可能。

    有区别于轧钢厂将汽车制造厂放在独立三产产业计划中实施建设,京城二汽还是在京城工业的指导下开展计划生产工作的。

    也就是说,京城二汽是接到了京城工业的订单和需要计划,这才决定要生产轻型卡车的。

    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二汽有任何需求,以及建设需要,京城工业都是要充分支持的。

    这一点轧钢厂就得不到,包括资金和人才上的倾斜,完全没有。

    要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轧钢厂才是典范。

    当然了,没有财政和人力的倾斜,没有政策和指导帮助,轧钢厂在汽车工业管理上有着较高的自由度。

    尤其是生产和销售,完全不用担心计划部门给出的价格和销售区域限定。

    也就是说,轧钢厂在完成计划经济赋予的生产任务后,多余出来的生产力和人力,创造了多少生产价值,全由工厂自己负责。

    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由工厂自行解决销售渠道,但要符合行业规定以及品质限制。

    这一点也是京城二汽所羡慕不已的,没有笼套,走的很轻松嘛。

    从工厂的建设上就能看得出,轧钢厂的汽

    车生产线相对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主要是喷涂装流水线作业区,外加零部件仓库和整车试验车间。

    包括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也是走的流水线,且以贸易补偿的形式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

    这一点是京城二汽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可以学习。

    今天古力同是带着充分准备来的,首先要谈的就是生产线技术的引进。

    是的,不是生产线设备,而是技术,现在轧钢厂的技术也能卖钱了。

    有赖于京城机械二厂的合作,轧钢厂也开始就引进的技术和设备二次开发销售了。

    这一套五马倒六羊的手段,还是李学武搞出来的,李怀德私下里没少说他黑心,但在会议上就不只一次地对贸易管理工作提出表扬。

    技术和设备都是轧钢厂从国外用真金白银换回来的,凭什么就无偿分享给其他企业啊。

    这一点同一七和二汽不同,他们是拿组织的钱,办组织的事,没有财政上的担忧。

    但轧钢厂不一样,自负盈亏的三产企业,必须创造外贸价值。

    京城第二机械厂负责生产线设备的制造,没有销售权但可以获得收益分成。

    不仅仅是生产线技术李学武要卖,就连跟玻璃厂合作的玻璃钢生产技术和装备他都打算二次加工销售。

    反正这玩意儿又没有专利,更别谈什么技术保护了。

    趁着现在有技术领先优势,狠狠地卖他一波。

    国内其他厂家可以购买和生产,但轧钢厂不需要担心对方会超越自己。

    内地市场太过于庞大了,现在生产什么都有的卖,似是轧钢厂这般搞市场经济的不是很多。

    眼光和决策也是左右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何况轧钢厂完成第一批的生产线安装,还要进行技术拓展和升级的。

    一枝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是春。

    在当前阶段,绝对不能吃独食,否则要挨打。

    二汽其实已经获得了新厂区的建设审批,工期三年。

    但因为轧钢厂的汽车工业崛起,尤其是依托陆运和海运,结合东北和本身轧钢厂的重工业基础,完成了三产汽车零配件的供应链打造,他们也想要改变生产策略。

    剪除掉可以采购的通用零部件结构,再委托生产一部分零部件,最后只保留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

    同轧钢厂的思路一样,快速建厂,快速实现汽车生产。

    轧钢厂已经放出风声,现在引进的流水线和生产技术都可以谈,所以在价格上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接下来还要谈发动机、发电机等动力系统加工设备的采购。

    轻量化工程塑料零部件采购、特种钢材零部件采购。

    所以二汽在流水线等技术设备上的谈判价格并没有吝啬。

    本来轧钢厂想的也不是用这部分技术发大财,技术销售可以是一锤子买卖,但兄弟单位之间的合作绝对不是没有下一次的。

    这边要价不狠,二汽也有心合作,所以上午的会谈基本上敲定了合作的大概框架。

    接下来就是两边的技术和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哪些零件需要采购,哪些零件需要委托加工,是否需要三家以上的生产保障等等。

    古力同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便完全屈服于零部件采购供应链的威力之下了。

    依照他的估算,三年的建设工期,完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xbiqugu.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